一、学校概况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级中学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军区按照中央军委统一部署援建的一所全新的现代化学校。学校位于都江堰市聚源镇迎祥村,占地116亩,建筑面积37753平方米,投资1.335亿元。共有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实验楼、学术报告厅、风雨操场、学生公寓、教师公寓、食堂等10栋单体建筑,按8度抗震设防建造。规划48个教学班,可容纳2400名学生,实行全寄宿制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165人,其中专任教师146人,中、高级教师98人,占教师总数的67.1%,4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140人。二、学校特色1、军队持续关爱。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级中学由中央军委统一部署成都军区援建。是按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建设的设施一流,实施全寄宿、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的崭新学校,是成都市灾后恢复重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工程。在成都军区的关怀下,八一聚源高级中学挂牌为军事院校生源基地;学校与“抗震救灾英雄陆航团”达成共建协议;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张建华少将担任学校荣誉校长;成都军区陆航团康江林副参谋长担任学校总军事辅导员;陆航团为学校所有班级配备军事辅导员;军校双方开展丰富多彩的共建活动。2、名校引领发展。为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成都市市委市府要求,按照成都市教育局的安排部署,成都七中与都江堰市教育局签订协议,由成都七中领办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级中学。成都七中组建了以特级教师、四川省优秀校长刘国伟同志为名誉校长,以成都七中校长助理陈刚为校长,成都七中教务副主任胡勇和成都七中教育处副主任江宏为副校长的学校领导班子;组建了以七中老校长、党委书记、特级教师、教育教学专家王志坚同志为主任的专家委员会,组建了由七中中层干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教学骨干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级中学将组织教师参加七中的集体备课,定期到七中跟岗学习。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级中学的远程教育直播班,与成都七中异地同步教学、同步备课、同步作业、同步考试;由成都七中把关教师、授课教师、技术教师和我校辅导教师协同作业,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确保优良的教学质量。成都七中为都江堰八一聚源高级中学的优秀学生留出学位,在招收的新生中,选拔10名学生到成都七中本部就读,到高三时还将另选拔5-30名学生到成都七中本部就读,为特优学生铺就一条更加宽广的成才之路。3、社会各界关爱。震后媒体的强力报道,聚源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聚源人承受灾难的苦痛和面对困难的勇毅,激起了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怀。学校设立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助学金、上海电机学院励志奖学金、红十字会助学金、上海工商联助学金、彭伟奖学金、体育caipiao奖学金等,让品学兼优经济困难的学子得到充分的帮助。三、学校精神文化校 训: 仁 智 信 勇 严教育理念:尊重生命,遵从规律办学思想:生命为本,发展为重办学追求: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发展,赢得尊严,获得幸福!四、三年目标创建“成都市文明单位”创建“四川省校风示范校” 创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校长:陈 刚地址:都江堰市聚源镇 邮编:611837电话:(028)61928108 61928208 61928015
重庆市永川萱花中学校位于永川主城区萱花路238号,学校占地近80亩,交通方便,环境幽雅,钟灵毓秀。学校现有87个教学班(高中45个、初中41个),学生5000余人,教职工300余人。其中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重庆市级以上骨干教师51名,中高级教师180余名。学校坚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以质量求生存,走科研兴校之路,凭借“起点高、发展快、特色明、成效显”的强劲势头,短暂11年迅速崛起,成为永川的优质教育,重庆市重点中学。学校在学科现代化、科研兴校、艺体教育等方面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在永川率先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班班通、室室通、家家通,被评为“重庆市现代信息技术示范学校”;学校承担了国家级、重庆市级科研课题15个,并已相继结题。学校是“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在篮球、田径、国际象棋、演讲辩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办学特色,是“全国艺术特色学校”、“重庆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际象棋传统学校”。千秋伟业,造福桑梓。目前学校正以无限魅力,铸基础教育品牌,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谱写新的篇章!校址:重庆市永川区萱花路238号电话:(023)49862902 传真:(023)49862902邮编:402160 联系人:屈老师、吴老师邮箱:cqxuanhua@163.com ycsxhzx@163.com网址:www.xhzx.cq.cn
“源源流长学风好,培育英才乐陶陶,彭中名噪海内外,愈益奋勉逐浪高”。韩邦彦副省长喜闻彭中学子何宏宇荣获国际奥数满分金牌,欣然赋写上面诗句书赠彭中。进入21世纪,彭中学子万昕再夺国际奥数金牌,使彭中成为中国西部唯一一所获得两枚国际奥数金牌的学校。09年被评选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国基础教育教育特色30校。 彭中创建于1901年(其前身为1757年创办的九峰书院),系四川省最早创办的五所中学之一。学校位于彭州市南郊普照寺,距成都市区38公里,占地220余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校园内布局规范,绿树成荫;百鸟争鸣,花香四季;彭中人披肝沥胆,育才兴邦,与时俱进,务实创新,业绩卓著,先后被评为彭州名校;成都市园林式单位、文明单位、德育先进单位,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重点中学、四川省校风示范校和四川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被列入《中国著名中学》、《教育大辞典》,被国家教委列入《中国名校》。形成了“综合管理,管出中华名校;名师工程,育出教育专家;学科竞赛,赛出世界冠军;男子排球,练出国家队员”的办学特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连续23年获成都市表彰。 建校百年来,学校以“成人、成器、务实、创新”为校训、“全面发展,整体育人,办出特色”为办学目标,以“和谐发展的个性特长教育”为办学思想,形成了“勤奋、谨严、活泼、进取”的校风,“尊师、乐学、诚信、合作”的学风和“重道、敬业、爱生、奉献”的教风。先后培育出各级各类人才四万多名,其中杰出代表有:民主革命时期,涌现出抛头颅、洒热血,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何秉彝、杨达、杨石琴等八位革命先烈;新中国成立初期,涌现出发愤攻读,报效祖国的中科院院士的曹文宣、李吉均等学生楷模;改革开放时期以勇夺国际奥数满分金牌的何宏宇,入选中国男排的吴晓雷等为代表的希望之星;进入21世纪以再夺国际奥数金牌的少年万昕为代表的后起之秀。 彭中现有教学班60个,学生4000余人;教职工264人。教学设施先进齐全,师资队伍德艺双馨。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0人,本科学历达95%以上,有4人获硕士学位,研究生同等学历54人,中学高级教师70人,中级教师90人。 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名校、名师、名生”三者间的关系:“名校”出“名师”,“名师”育“名生”,“名生”促“名校”,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教师发展决定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名师的培养一直是我校积极探索的课题和工作重心。为此,学校把“铸师魂、精师艺、强师能”作为学校的一项大事来抓,采用“合格—优秀—名师—专家”的培养模式,“合格教师→教坛新秀→校级优秀→课堂教学标兵→教育教学标兵→市级优秀→彭州名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培训序列,使全校教师均能有所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积极探索新途径、新举措,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本校实行“全员培训,分类要求,分层推进,重在骨干与名师”的“校本培训”,它是原有继续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发展。通过校本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建设,为我校的名师工程系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不懈努力,学校的名师建设取得了不错成绩:全国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6人;省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6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省特级教师6人;成都市教育专家2人、成都市首届“十佳明星教师”1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6人、成都市劳模2人、成都市优秀校长2人、成都市优秀教师34人;彭州市拔尖人才2人、“有突出贡献“人才1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1人…….以上名师的突出特点是均是土生土长的“彭中产”,在这点上与一些学校从外引进名师是不同的。 彭中的学科竞赛长盛不衰,在省内居于领先地位。近二十年来,共有5622人(次)获得成都市以上奖;其中省级奖1544人(次),国家级奖1398人(次)。有42人(次)进入全国数学、化学、物理冬令营,有12人(次)入选数学、化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有2人荣获国际奥数金牌。 男子排球硕果累累,18次摘取成都市冠军桂冠,10次登上四川省冠军领奖台;两次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比赛,均获得好名次,并获得精神文明队称号;2010年8月获省运会沙排冠军,10月参加全国中学生沙滩排球锦标赛获第三名。先后为高校、省队、国家队输送排球人才60余名。由于男子排球成绩优异,学校是教育部命名的全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学校,四川省体育局命名的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四川省排协训练点,四川男排后备人才培训基地。 “科研兴校”是现代学校管理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项内容,是彭中兴校重大策略之一。近20年来,彭中执着于教育科研,教改实验,不仅深入、科学地探讨了教育战线,尤其是本校许多“热点”、“焦点”问题,解决了许多棘手的“疑难杂症”,保证了彭中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且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造就了一批名师,使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可靠的保证。起步早,从实际出发,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内容紧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多层次、多规格,领导带头,群众参与,管理规范,措施落实,是彭中教育科研的显著特点。先后共有各级科研课题近150项,其中获国家级奖有6项,省级奖有5项,成都市级奖有8项。教师撰写学术论文2000余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主管部门获奖600余篇。 彭中正以“不逊前人,无愧来者”的气势去书写新的百年历史,彭中正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川西大地莘莘学子的神圣殿堂。地址:四川省成都彭州市外南普照寺电话:(028)82701330
重庆市江津几江中学位于江津区东部新城,背倚巍巍鼎山、襟怀浩浩长江。学校始建于1938年8月,现有8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000余名,教职工31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7人,中高级教师172人,市级骨干教师7人,区级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8人。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中央教科所艺术教育副理事长单位、全国艺术教育示范基地、重庆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重庆市安全文明校园、江津区教育质量先进单位等。理念超前:在传承、融合、借鉴的基础上,学校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实际,提出了“让每一个人的努力都成功”的办学理念。学校努力为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特长的每一位师生提供锻炼机会和成长舞台,让每一位师生通过努力最大程度实现自我价值。目标明确: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努力打造全区乃至全市基础教育品牌。学校提出“355名校打造工程”:即2008—2010,用3年时间争创重庆市重点中学;2011—2015,用5年时间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创重庆市级示范高中;2015-2020,用5年时间把学校建设成办学特色鲜明、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校,在此基础上,逐步打造形成全市基础教育品牌。设施一流:学校占地400亩,总建筑面积77614平方米,政府投资约4亿。其中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公寓、师生食堂等宽敞大气;独立的体育场、体育馆各一个;标准化理化生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美术室、舞蹈练功房、琴房、电子阅览室、电子监控室等一应俱全;教室“班班通”多媒体设备、校园电视台、广播系统、监控系统覆盖全校;校园绿化率达到38%,风景旖旎的幸福河横贯校园,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古树、名花俯仰生姿。发展迅速:近年来,学校与北京师大附中、北京五中、重庆巴蜀中学等结成友好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到这些名校培训锻炼,有效拓展教师成长空间。大力改革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推行学生评教、家长评教、教师互评、行政评教,开展集体备课,坚持超前备课,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家校共建”活动、强化学生自主管理、开辟了展示各类优秀学生的“星光大道”,为学生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迅速提高。特色鲜明: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学校着力培育并初步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艺体特色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吴艳等数十名学生在国家级和重庆市主办的各种比赛中获得金、银、铜奖,每年有数百人次通过艺术高考升入高校。2008年,我校学生胡代宽作为江津唯一学生代表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活动;2009年10月,我校学生刘凤在亚洲青少年举重锦标赛中荣获三枚金牌,并入选国家女子举重集训队,成为江津和重庆体育界的骄傲!地址:重庆市江津区鼎山街道办事处鼎山大道51号邮政编码:402260联系电话:023-47552855传真:023-47510203邮箱:jjzxbgs2008@126.com网站:www.cqjjzx.net.cn乘车路线:江津区客运中心乘102、103、105路公交车或乘出租车可直达学校校门
重庆市双桥中学位于大足、荣昌和永川交界的重庆市双桥区境内,现为重庆市重点中学、市级文明单位、重庆市园林单位。校园绿树成荫,环境清新幽雅,文化生活丰富,人文环境和谐,是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学校现有50个教学班,有学生2700余人,拥有国家级、市级优秀教师和市、区、校骨干教师在内的专任教师156人,本科学历以上达96.8%,40余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研究生班结业,中、高级教师达到54.5%。2007年以来,双桥中学坚持“精细管理、内涵发展、建设特色重高”的发展思路,提出“让学生成才、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社会承诺,狠抓内部管理,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迅速提高。近几年,高考升学率均大幅度超过市平均水平,学校艺体等特色教育成果丰硕,连续几年艺体生高考专业上线率都接近100%,大批学生由此跨入了全国名校。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各项设施设备已达到或超过了市级重点中学的建设标准。学校曾先后获得“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重庆市校务公开先进集体”、“重庆市学校卫生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四五’普法先进集体”、“重庆市消防达标示范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等一系列殊荣。双桥中学凭着严谨的管理、纯正的校风和优良的质量,已成长为在渝西地区独具特色的市级重点中学。将双桥中学中学建设成为内部管理更严、科研氛围更浓、教育质量更高、办学特色更加明显的市级重点中学已是全体桥中人共同奋斗的目标。邮箱:sqzxxxzx@126.com
彭州一中的办学历史可以上溯到1906年,学校于2002年12月被批准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因其传播先进思想、倡导科学文明等历史贡献,奠定了在彭州市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里群英荟萃,一代代校长、教师勤勉治学,他们以厚重的传统美德和奋进的现代意识,陶冶着莘莘学子,经历百年沉淀、百年奋斗,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国际奥数金牌获得者何宏宇,洛杉矶奥运会射箭银牌获得者李玲娟等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恢复高考以来,我校已向大专院校输送了2千余名学生,其中重点本科两百余人。 学校占地面积7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100平方米。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学生食堂、学生公寓楼、教师住宿楼组成了艺术造型美观,实用性与美学性兼容、现代气息浓郁的建筑群,按现代教育要求配置先进设备设施。学校以“砺志、博学、创新、成才”为校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学科教学整合,继承和拓展了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精华,吸收了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开发学生潜能,张扬学生个性,让各层次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营造出舒适和谐的育人氛围和育人环境。 学校开展常年性对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堪萨斯州巴克雷大学建立了牢固的双向交流关系,使其成为彭州市率先引入外籍教师、唯一开展与外籍学生常年交流的学校。学校的近期奋斗目标是建设集教学、实验、活动、生活为一体的功能设施完善、具有现代化设施与文化氛围浓郁的一流高中,实现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的整体优化,初步成为彭州市幅射面广的教育园区。地址:彭州市天彭镇东升路2号电话:028-83884192传真:028-83884192邮编:611930站长邮箱:lippen1968@126.com
重庆市华蓥中学校建于1972年,是渝北区直属高完中,著名作家、《红岩》作者杨益言先生题写校名并担任名誉校长。学校2005年晋升为重庆市普通高中联招学校,并发展为具有A、B、C、D四个校区,占地135亩,55个教学班,师生3000余人的大规模高完中。学校发展迅速。重庆市华蓥中学校是渝北区直属高完中,重庆市高中联招学校。著名作家、《红岩》作者杨益言先生题写校名并担任名誉校长。学校始建于1972年, 2005年晋升为重庆市高中联招学校,并发展为具有A、B、C、D四个校区,占地135亩,55个教学班,师生3000余人的大规模高完中。学校交通便利。学校位于渝北区北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市级卫生小城镇、休闲避暑城——茨竹镇,紧邻210国道,交通便利。每15分钟就有一班客车从两路城区往返学校。节假日由学校统一联系车辆,学生半小时即可离校回家。学校理念先进。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成材先成人、树人先立德”为育人思想,以“不比基础比发展,不比聪明比勤奋,不比阔气比志气”为励志口号,培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创造”的“四会”新人;实现“让家长无悔于选择了我们,让我们无悔于每一个学生”的郑重承诺。学校环境优美。依山伴水,松林环抱,冬看雪景,夏享凉爽,建筑别致,宁静典雅,实为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学校设施完备。文化鲜明的教学楼、设施一流的实验楼、功能齐备的“志远”体育馆、大气包容的运动场、温馨舒适的学生公寓、现代化的学生饭堂,内涵丰富的“永安”图书馆,彰显个性的文化长廊……学校师资精良。有一支敬业精神强、师德师风高、教学艺术精、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队伍。其中,中高级教师81人,市区级骨干教师12人,教育部教师奖励基金科研优秀教师1人,全国科研骨干教师1人。专任教师本科学历达95%,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占12%。学校管理严格。坚持“以人为本,制度为纲,遵循规律,科学管理”的学生管理理念,实行“封闭式”管理,门卫24小时值班;寝室实行生活老师24小时值班管理;班主任实行全程跟班管理。文化生活丰富。创办有展示学生风采的校刊——《华蓥之光》。每年举办学生运动会、艺术节、篮球赛、羽毛球赛、各类文艺演出等强心健体的文体活动。结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建有“放牛坪万亩梨园实习基地”和“两岔湖实习基地”,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生活。助学措施得力。爱国台胞陈洪玲先生捐款10万元在学校设有“洪玲助学金”,每学年颁发一次;原渝北区副区长范明文先生捐款在学校设有“红岩奖学金”,每学年颁发一次。学校团委设有“爱心摄影室”、“对口资助联系室”等,致力于圆贫寒学生的“大学梦”。办学成效显著。三十七年来,学校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各类人才达1万余人,一大批学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外交学院、空军飞行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高考升学人数、升学率、重点、本科人数和比率稳居渝北区前列。2008年文科上重点线人数居全区第二,体艺上线人数居全区第二。2009年,高考上线率为89.5%,重点、本科上线102人,600分以上3人,其中刘卿如同学以624分的优异成绩勇夺渝北区文科第二名。学校高三工作也因此被渝北区政府评为“二等奖”,超过一所重点中学。学校先后被评为“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绿色学校”、“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国家十五教育科研课题实验学校”等。学校连续10年荣获渝北区办学水平评价一等奖。学校蓝图宏伟。展望未来,学校正大力宏扬“自强协同,执著奉献”的华蓥精神,坚持“改革创新促发展”的办学思路,按照“依法治校、文化立校、质量兴校、特色塑校”的治校方略,争创重庆市重点中学,努力实现“办出有人文品位的校,打造有文化内涵的人”的学校愿景。学校地址: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竹园路57号 电话:023-67211052 邮编:401132
始建于1939年的重庆市南华中学,原名江三中,是渝北区办学历史最悠久的老牌高完中,重庆市重点中学。建校70多年来,以先进的理念,鲜明的特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学校教学设施一流。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科技楼、图书楼,有温馨舒适的学生公寓,有功能完备的大型塑胶运动场,有重庆市示范学生食堂,是同学们探知求真的理想之地,修身养性的精神家园。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3200多名师生。教师研究生水平和双学历达48%,有一支以国家、市、区级骨干教师、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为龙头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中,全国科研型骨干教师3名,中学研究员级教师1名、特级教师2名、市、区骨干教师近50名。学校以“激人上进,助人成功”为办学理念,以“书画养人、武术强身”为办学特色,高、中考成绩历年位居渝北区前茅。学校大力推进新课程实验,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是全国“武术之乡”渝北发源地,重庆市唯一的高中书法实验学校。首任校长吴丙然,校友王儒全、辜敏曾分别受到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等党的三代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24小时值班,保证学生的安全。设立100万元“南华助学金”,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完成学业提供有力保证。历史名校江三中,教育高地新南华。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己任的南华中学,激你上进,助你成功!地址:渝北区汉渝路38号邮编:401120联系电话:023-67252388(党政办) 67341333(招生办)Email:nhzxdzb@126.com
邛崃市第一中学校创建于1907年,历史最早要追溯到宋代的“鹤山书院”。 是成都市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鹤山书院”本是宋人魏了翁修筑于邛崃西郊白鹤山,宋理宗重视他的才学和道德,亲笔题写“鹤山书院”赐名给他。到了清朝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秋,废除书院开办“邛属中学堂”。 1944年由国民政府四川省教育厅领导并直接划拨经费,开办了“四川省立邛崃高级中学”,这是邛崃县历史上的第一所高中。1994年撤县建市后,学校定名为“四川省邛崃市第一中学校”。 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级重点中学”,2002年被命名为首批“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建校一百年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2009年底,学校迁至新校址邛崃市临邛镇洪川小区。学校占地150亩,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投资2.4亿,完善了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学校现有63个教学班,学生总数3200余人,初中96人,高一年级935人,高二年级1053人,高三年级1143人,教职工215人,任课教师189人。其中高级教师78人,中级教师106人。特级教师2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5人。2011年9月,与川大联办国际部,举办了高中部和初中部,各两个班。招生办公室:028-88770787 028-81089858(揭老师)学校地址:四川省邛崃市临邛镇洪川小区东侧(邛崃市北门金三角) 邮政编码:611530邮箱:admin@qlyz.com.cn
重庆市清华中学渊源于清华大学,创建于1938年。因筹办者和主要任课教师均系清华大学校友,经清华大学校政当局和校友总会同意,学校命名为重庆清华中学,首任校长傅任敢先生亦为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委派。解放后学校由政府接办,更名为“重庆市第九中学”,1984年恢复“重庆清华中学”校名,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82年学校列为四川省首批重点中学,1999年被确认为重庆直辖后首批市级重点中学,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最佳文明单位”,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2007年被国家汉办、重庆市教委批准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学校”,被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绿色环保学校”。目前,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王元先生担任重庆市清华中学首席顾问。 重庆清华中学自创办以来,一直秉承清华大学“求实”校风和“自强不息”校训,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近七十年风雨兼程,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占地230余亩,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拥有80多个教学班、4000多名在校学生、住校生2800余人的大型寄宿制高中。学校先后培养出以两弹元勋、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为代表的七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专家、学者及党政军界杰出人才。“水木清华”以其优美的校园环境、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设施设备、光荣的办学传统、悠久的育人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重庆主城区的“育人乐土,求学圣地”。 为积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学校继续弘扬“求实”校风和“自强不息”校训,确立了“厚德载物,人人成才”的新时期办学理念和“学校家庭化、办学民主化、管理精细化、育人多元化、发展国际化”的工作方针,形成了“五充满”(充满责任与自信、充满关怀与温馨、充满个性与和谐、充满信任与尊重、充满激励与活力)的育人环境和“四注重”(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培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育人模式。学校根植于清华大学,联合清华大学附中,加强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全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正向着"环境一流、设施一流、师资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的中华名校目标挺进! 清华人,创造过辉煌的历史;清华人,正创造着更加辉煌的未来!学校地址: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土桥邮编:40005462599998/62590064(招生热线)62597022(外语校)62590064(教学处)62590560(行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