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名称
分类
创建时间

来宾市民族中学

来宾市民族中学,位于来宾市文化路184号。前身是来宾县壮文学校,创办于1956年,1988年8月经来宾县人民政府批准,改名为来宾县民族中学。 2002年12月28日因撤地设市、撤县设区学校改为兴宾区民族中学。2003年4月25日上划来宾市,名为来宾市民族中学。 学校占地总面积17342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4663.64平方米。在校生1652人,24个教学班。教职工128人,其中大学本科105人,在读研究生10人,拥有高级教师职称38人,中一教师职称47人,教师合格率100%。 来宾市民族中学是直属市教育局的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每年面向全市招收计划内高、初中寄宿制民族生各100人,共计200人。每位高、初中寄宿制民族生每学期由上级财政给予750元生活补助,学校免费为每位寄宿制民族新生提供价值200元的床上用品,每学期对优秀学生奖励一定数额的奖学金。 学校现有教学楼一栋,学生公寓楼两栋、教师宿舍楼六栋,学生食堂一栋;学校教学设备齐全,有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器材室、团队活动室、卫生室、篮球场、田径场等基础设施;教室教学设备先进,每个教室均配备多媒体,电子白板等设施。各室均按标准装备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 学校以“求实创新,立德树人”为校训,以“爱国、团结、诚实、奋发”为校风。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学校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浓。 今年我校取得辉煌的成绩,荣获“全国消防教育示范学校”、 “ 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学校”“全国民族团结先进学校”荣誉称号,初中部、高中部均获得“来宾市2011年教学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5位教师荣获来宾市教学先进个人。 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广西传统体育运动教育示范学校”、“广西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学校”、“广西卫生优秀学校”、 “广西先进职工之家”、“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旗团委”“来宾市文明单位”、“来宾市消防教育示范单位”、“来宾市教学管理奖”、“来宾市直工委红旗党支部”等二十多项市级以上荣誉。其中被评为自治区先进个人及优秀教师8人,地市级先进个人及优秀教师20多人,来宾市学科带头2人,来宾市教坛新秀1人,“特级教师工作坊”参与者8人,多位教师在市级及以上的各项比赛中获奖。站长邮箱:lbsmz@126.com地址: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文化路184号邮箱:546100电话号码:0772-4283215

网址:www.lbsmz.com

澄迈中学

海南省澄迈中学创办于1924年11月11日,至今已有88年的历史。学校现有教学班75个,教职员工达383人,学生5682人,是海南省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县级重点中学之一。 学校的前身是“金江书院”。书院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光绪十三年建成第一批院宇,后因儋临客匪猖乱而停工。光绪十七年,县治从老城迁金江,永泰乡民重振精神,捐资筹款,书院才告落成(原址在现澄迈县第二小学院内)。光绪二十五年,受维新思潮影响,书院更名为“澄迈县金江高等小学堂”。 辛亥革命后,全国各地掀起兴办中学热潮,我县知名人士蔡帮宪(老城拨南人)、王宝珊(金江东朝人)、王秀球(金江富朗人)、邱玉显(长安邱家人)、张景茂(金江下坡人)等人也雄心勃发,牵头串联,集资筹款,经近十年的努力,于1924年秋,将“澄迈县金江高等小学堂”改为“澄迈县初级中学”。同年11月11日,中央教育部批文承认,于是每年的这一天便定为校庆日。 建校初期(1924—1927) 澄迈中学首届招收初中两个班,简师一班,附设高小一班,计有师生员工200余人。首任校长为琼山人林绍昆。 早期的澄迈中学,最值得骄傲的是她为我县的革命斗争点烯了第一把火,造就了一大批民族精英。 1926年夏,校长林绍昆去职后,校长一职由乐东人陈垂斌接替。陈的秘密身份是中共琼崖特委常委,到任伊始,除着手校务整顿外,尤致力于党的组织建设。短短半年,就秘密发展了三十多名进步师生和校外青年入党,于是年终,成立了我县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中共邓仲(澄中谐音)支部,随后又成立了“共青团邓仲支部”。 党、团组织建立后,又相继成立学生会、学联会、革命同志会等群众进步团体。一时间,澄迈工农运动如烈火燎原,势不可挡。孰料,1927年春,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澄迈县长王光玮也秉承上司旨意,于4月25日凌晨,突然派兵将“农民讲习所”的学员解除武装,重兵包围澄迈中学,当天就抓走了四百多名进步师生和校外志士。除十三人被押解府城监狱外,其余大部分惨遭杀害。这就是震惊全琼的“四•二五”血案!这一年学校不招生。 抗战前期(1927—1938) “四•二五”血案后,校长一职由吴祥春担任,但吴不受广大师生欢迎,在声势浩大的择师运动中,于1928年春悄然他遁。自此,澄迈中学的校长职务,陷入了十年的派别争夺之中。 当时,澄迈知识界形成两大派,即“北平派”和“广州派”。“北平派”有何仁楷、李培桐、李有明、王永源、王祥章等人;“广州派”有曾祥训、王绍裕、陈正修、王聘宗、梁开兰等人。这两派皆由政界派别衍生,所以都有政界要人做后盾。若“北平派”当县长,校长也为“北平派”;若“广州派”得势,校长则由“广州派”代之。自1928年至1939年日寇侵琼前夕,澄中校长走马灯似地换了一个又一个。任期多则一年,少则一两个月。 至1938年秋,学校招生班级累计至中十五班。 抗战时期(1939—1945) 1939年1月,日寇飞机轰炸金江,学校被迫停办。1944年,国民政府撤退山区,学校复办,校名为“澄临儋联立中学”,校长为琼山人林树禄,校址设在琼中营根一带。当年招收初中三个班,编为新中一、中二、中三班,另有附小一班,学生共200多人。 抗战胜利以后(1945—1950) 1945年9月,日寇投降,学校随政府迁回本县瑞溪镇,恢复澄迈中学校名。1946年1月,学校迁返金江校址,校长林树禄去职,由博潭人陈光南接替。6月,陈光南去职,由事务主任许家鹏代理校长职务。8月,县长周正之委派教育科长周润章接替,但遭到县里一班官僚缙绅的反对,校长一职再由“北平派”的何仁楷担任。偃息数年的澄迈校长职位的派别争夺再次复萌。1948年春,王维铭接任澄迈县长,“广州派”中兴,由王绍裕取代号何仁楷。1949年9月,王刚接任县长,校长一职转交“北平派”的王永源。 学校虽然在争权夺位的漩涡中挣扎,但还是发展了,于1949年秋开始招收高中一个班。 解放初期(1950—1957) 1950年3月,澄迈全境解放,学校停课一个多月。7月,人民政府委派李传昌(原学校美术教师)担任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这期间,学校有四级12个班,师生员工600多人。 1951年6月后,学校相继成立教育工会、共青团两大组织;1955年6月成立学校临时党支部。 自1952年起,学校经费由国家包干,同时给学生发放助学金。1956年秋,学校恢复招收高中一个班(49、50年招收的两届高中班都已拼入琼山中学),共有四级16个班1000多人,成为县内第一所完全中学。 文革前期(1958—1966) 1958年秋,文昌人陈梧琴接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陈到任后,即着手新校址的选定工作。经过一年时间的查勘论证,最后确定原地坡村遗址为新校址,并于1959年秋正式破土动工。到1964年,已陆续建筑了八个班400多人的教室宿舍,自61年起,初中两个年级均在新校上课。但因该地偏僻,交通不便,加上山洪常发,水土流失严重,一些人对新校址信心动摇,于1964年舍弃了近三十万元的建筑,铁了心在狭小的原址惨淡经营。1965年建起了澄中有史以来第一栋教学楼,建筑面积达1000来平方米。 1965年,澄迈搞四清,校长凌绪斌去职,党支部书记王巨蕃他调,潮州人林蔼才任副校长,负责全面工作。这期间,学校相对稳定在初中12个班,高中10个班,师生员工1200人左右。 文革时期(1966—1976)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6月9日,学校全面停课,开始革命大串联,1967年2月,学校更名为“七一中学”。 1968年,军宣队、工宣队进驻学校,招收两年制高、初中各6个,学校以“五•七”道路为指针,学生开始学工、学农活动。学校有校办工厂一座,农场(基地设在大拉)一个。 1972年,金江大桥建成,南北畅通,于是又有人提出澄中迁址的动议,并得到各界支持,于1974年迁到江南现址,占地250亩,再次启用澄迈中学校名。 文革以后(1977—现在) 1976年,文革宣布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当年澄中考生600多人(含补习生),其中考大专院校51人,中专133人。 1978年,学校领导班子进行大调整,琼山人潘辅良出任校长,王巨蕃任党支部书记。原下放各公社中学的澄中骨干教师陆续回调,又充实了一部分,使学校教与学的风貌大变,教学质量迅速回升。1982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王竞高考总分居全岛第一,被清华大学录取。 1983年,潘辅良调往海口,学校工作由王巨蕃暂代,这一年高中恢复三年制。1984年,临高人陈国华任校长,王巨蕃任党支部书记,至1987年,建成学生宿舍楼和教工宿舍楼三幢,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同年7月,陈国华、王巨蕃同时离任,由定安人王廷生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89年3月,王巨蕃接替王廷生(王调教育局)。1994年8月至2010年4月,先后有陈明卿、吴英泰、王江、陈东云(万宁人)、许劭俊担任学校校长,这期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1998年李业锦同学考取北京大学,2006年邱蕊同学、2007年王澄谦同学都考取了清华大学;中考、会考成绩也成绩喜人。 2010年4月,自吴家谟担任澄迈中学第43任校长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及县教科局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前任领导和师生员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学校坚持“为学生成人成才铺路,为教师成功幸福架桥,为学校科学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着力从抓好课堂教学入手,改革教学模式,开展校本研训活动,既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又重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管理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校本研训基地、全国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海南省职工之家、海南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海南省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周友明、彭安隆同学在参加2010年海南省中学生技术设计大赛中分别荣获海南赛区第一和第五名,并代表海南省参加全国大赛;刘乙环同学在参加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我是90后”读书征文活动中荣获中学组特等奖;叶长江同学在参加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荣获海南赛区第三名,并入选国家冬令营集训队。高考取得喜人成绩,2010年王智同学以939分摘取海南省高考理科状元桂冠,被清华大学录取;2011年符其树同学以887分居全省第八名被清华大学录取;李科禄同学以832分居全省第53名被复旦大学录取;叶长江同学被保送中国科技大学;中考也取得较好的成绩。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目前,澄迈中学全体师生员工正以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朝着创建省一级示范学校的目标,以达到“美丽诗意的校园环境、充实高雅的校园生活、丰富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的办学境界而努力奋斗。地址:海南省澄迈县金江镇文化南路10号 邮编:571900邮箱:ldc_cmms@163.com

网址:www.cmzx.info

百色祈福高中

百色祈福高中是广西示范性普通高中,是市委、市人民政府于2000年2月创建的百色市公办重点高中。百色祈福高中是百色地区三所重点高中之一。占地138亩,现有五十多个教学班,三千多名学生。  创办于2000年2月,是百色市委、市政府创办的公办重点高中。在创办过程中得到香港祈福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彭磷基先生的鼎力支持,七年来彭磷基先生已先后捐助2000万元资金支持学校建设。建校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十分关心支持学校的发展,广大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优异的办学成绩。2004、2005、2006年连续三年荣获百色市教学质量一等奖,年年夺得百色市高考理科状元,其中,2005年周永禄同学夺得高考广西理科状元,黄斯旋同学获得高考广西英语科状元,双双被清华大学录取。2007年高考,各项指标都名列百色市前茅。  最近,百色祈福高中投资20多万元安装兴建的校园数码立体声自动广播系统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数码立体声自动广播系统集外语听力训练和考试、学校广播、作息安排、校园背景音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全数字校园广播系统。该校是我市率先使用这一先进系统的学校之一。该系统的投入使用将彻底解决该校一直以来使用单调刺耳的电铃作为作息讯号的历史。此外,该校两年来还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投入近200万元建成了高标准的物理实验室4间、化学实验室4间、生物实验室1间,以及多媒体教室、音乐教室、语音室等,满足了学校教学的需要。目前,该校各项基础设施达到了自治区示范性高中评估的标准。校长:梁智诚电话:0776-2770638传真:0776-2771311网站设计:笑 笑网管信箱:qfgzweb@163.com

网址:www.qfgz.cn

琼州学院附属中学

琼州学院附属中学(原海二中)座落在海南中部素有“翡翠城”之称的五指山市,占地面积294亩,其前身是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中学,是当时广东省十七所重点中学之一。 1988年建省后,改名为海南第二中学,为教育厅直属中学,面向全省招生,现更名为琼州学院附属中学,隶属琼州学院管理。 学校凝聚了一批责任心强、甘于奉献、才华横溢的教师,他们主要毕业于北京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南师大、西南师大、吉林师大等师范院校。现有教师107人,其中副教授1人,特级教师1人,国家级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一名,省级骨干教师4人,高级教师35人。全校藏书近8万册,电脑400多部,各类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全校教室已经全部安装先进的多媒体、校园网络、校园音响、电子监控等教学设备,各种办学的软硬件均达到省属学校水平。近半个世纪来,学校先后为清华、北大等高校输送近万名学生,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大量的经济建设人才;先后荣获“全国先进艺教单位”、海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体育卫生先进单位”、“人才建设成果显著单位”等殊荣;在办学过程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形成了勤奋好学的优良学风,爱生、严谨、开拓、求精的教风,团结、上进、勤奋、求实的校风。现在校园更加美丽,风景如画,绿树成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的靓丽景色! 展望未来,学校将把握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锐意改革,立足民族地区,依托大学资源优势,发展民族教育。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家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习环境更加优美,学校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教育教学井然有序,突出艺术、体育办学特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创办成一所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省一流学校!联系地址:海南省五指山市海榆南路琼州学院附属中学  邮编:572200电话:0898-86622268

网址:www.hainanez.com

儋州市第二中学

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是儋州市直属完全中学,创建于1971年,校园总面积112亩,校园规划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校园高楼鳞次栉比,花草树木、假山亭台、喷泉小桥、校园雕塑、文化长廊等景观让人流连忘返。我校坚持“崇德、勤奋、博学、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学生主体,和谐发展五育,奠定终身发展”的办学思想,贯彻“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办学理念,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初中部有39个教学班,高中部有41个教学班,共有在校学生5645人,教职工269人。其中高级教师74名,一级教师88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省级骨干教师9名,市级骨干教师72名。近年来,获国家、省、市赛教、教案设计、论文奖的教师达267人次。三年间有185名教师有论文在全国各报刊发表,有382人次获省、国家级学生学艺竞赛指导奖。我校拥有较为齐备的现代化教学设施。现有多媒体教室32间,教师电脑备课室6间,理、化、生实验室6间,地理、美术、生物标本、校史等馆室和广播网都是一流水准。图书馆藏书3万册。还有健身房、文艺排练厅、乒乓球馆。文学社、文工团、志愿者协会、集邮协会、摄影协会、书画社、劳动技术兴趣小组、地理兴趣小组等学生社团都有自己的活动场所。我校狠抓高考、中考备考工作。2003年和2006年,我校洪杰同学和黄婵同学夺取全省中考状元。2009年中考成绩优异,7人获海南省第二名、儋州市第一名,囊括儋州市前十名;高考、会考成绩稳步上升。在省2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有10项成果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在第十八届中国青少年计算机比赛中,马腾飞和余凯南两位同学喜获一等奖(海南赛区仅设两名),并代表海南赴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近年来,市二中素质教育飘香国内外,仅统计2004年以来,学生艺术竞赛获国家级奖项的就有223人次。我校代表儋州市参加海南省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在2009年12月结束的海南省第六届中小学生文艺汇演比赛中,我校获得4个一等奖。其中舞蹈《东坡传学》获表演、创作两个一等奖,被海南省选送代表海南参加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生文艺展演并荣获一等奖,这是继我校舞蹈《无名花》荣获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文艺展演一等奖后又获得的一项殊荣;群舞《麻辣乖幺妹》获表演一等奖;独舞《少年天子》获表演一等奖。我校文艺节目《鼓娃》、《少年天子》、《无名花》、《青蛇与白蛇》被邀请进京参加2008“和谐春晚”展演。《青蛇与白蛇》被邀到艺术最高殿堂——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展演。我校先后被确定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科研课题“中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研究与实践”、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深化德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中等学校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重点德育课题“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德育创新研究”实验学校。我校获得的国家级荣誉有:“全国红旗大队”、“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全国教育工会送温暖工程先进单位”、全国中学实践教育合格单位、全国控烟试点学校、全国控烟示范单位、全国法制教育先进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实验学校、国家级德育课题研究学校、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奖。获省级荣誉的有:全省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全省拥军模范单位、省先进工会“教师之家”、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全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全省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控烟先进单位、海南省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全省优秀家长学校、海南省说课研究与实验先进单位、海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先进单位、海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海南省师资培训工作先进单位、海南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先进学校、校本培训示范学校、海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绿色学校”、省青少年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奖。随着教育改革步伐加快,社会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呼声日益强烈,特别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儋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实行大胆改革,特聘中华百年名校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管理团队来我校,同我校联合办学,走名校联合之路,使我校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四川绵阳南山中学诞生于1908年,1978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重点中学,2000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是一所名闻遐迩、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百年学府。南山中学奉行“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课堂教学“精、活、实兼容,知、能、情并进”。在德育上坚持四条育人线(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全方位、多层次对学生实施全程跟踪管理,为学生提供安宁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教学上坚持“周周清、天天辅,使学生人人成才”。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坚持高一抓衔接,高二抓过渡,高三抓跃升,着力打造综合素质强、高考分数高、发展后劲足的新型英才。近年来,高考本科上线率、重点大学上线率、应届生上线率和重点率等主要指标一直雄居全省领先、全市龙头的地位。仅2009年,就有20名学生因优秀的奥赛成绩被保送到北大、清华等名校。2010年2月3日,由南山中学选派的何佳庠校长,姚辉、皮春枝、仇志强副校长一行四人管理团队带着百年南山中学优秀的教育管理经验来到二中,他们将大力推行严格管理,严谨管理,科学管理的南山管理文化,我们坚信儋州二中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地址:海南省儋州市文化中路邮箱:danzhou2@126.com

网址:www.danzhou2.com

五指山中学

五指山中学是五指山市仅有的一所完全中学。五指山中学的前身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实验中学。创办于一九八五年,面向自治州8个县市招生,招生对象均为少数民族的优秀学生,学生享受政府补贴。 当年招生总人数188人(初一2个96人,高一2个92人),教职工30多人。一九八七年发展到12个班,在校生605人,教职工增加到50多人。一九八七年建省撤州,一九八八年学校改称海南民族实验中学,直属海南省教育厅管。一九九0年又改为通什市第一中学,归通什市教育局管。二00三年市一中、二中并,更名为五指山中学(通什市改为五指山市)。学校经过二十年,几番易名,办学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如今的五指山中学已发展到41个教学班,其中初中 29个 (含6个民族寄宿班,享受省政府补贴),高中12个,在校生近2121人,教职工173人。 学校始终以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办学宗旨,扎扎实实抓德育工作。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德育领导机构充分发挥领导职能,建立三个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思想品德、其他各学五指山中学科教学、社会实践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党支部、团委、班级三位一体,形成全方位的攻势,使德育工作真正得到落实,德育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学校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全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省贯彻落实学校体卫工作《两个条例》优秀单位”、“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海南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 教学和教研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引入新理念,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新方法,要求教师立足于新世纪的高度去看待当今的教育,调整教研课题和内容,用现代社会的人才观来衡量学生,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理论、新课程目标、新课程结构、新课程设置、以及新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建校二十三年,学校在教学教研方面成绩喜人,特别是近几年来,教学教研成果丰硕:初中升学率均达95%以上,高中升学率均达86%以上;有21名学生曾获得全国学艺竞赛一、二等奖,市级各学科竞赛一、二等奖获得者均是五指山中学的学生;有30多位教师曾获省级调教一、二等奖,50多篇教学论文获国家级、省级论文奖。 五指山中学具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向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致力于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惜花费委派中青年教师到名牌大学进修,动员、组织教师参加基地、校本岗位培训。目前,学校共有138名专任教师,教师学历合格率100%,教师岗位培训合格率100%,高级职称33人,中级职称50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9人。 五指山中学地处风景秀丽的南圣河畔工业大道,校园总面积187.4亩,校舍占地面积14895平方米。学校四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绿化区)规划建设合理、美观,教学设施较齐全,建有教学楼、办公楼、科学馆、图书馆、阅览室、学生住宅楼、教师住宅楼等。现有可容纳300人、100人、70人的多媒体教室1间,语音室1间,计算机教室3间(计算机150台),物理实验室4间,化学实验室4间,生物实验室3间,地理实验室1间,美术室1间,音乐舞蹈室1间,健身室1间,体育运动场2个,图书室藏书4.6万册,报纸刊物80多种。 如今的五指山中学环境优美,鸟语花香,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较齐全,它正乘教育改革的东风,引入新理念,全面实施新课程,既是教师施展才华的最佳舞台,又是学生求学成才的理想场所。学校将越办越好!电话:0898-86629373 传真:0898-86622892Email:281886981@qq.com学校地址:五指山市沿河西路 工业大道旁邮编:572200

网址:www.wzszx.cn

海南省农垦三亚中专学校

风光秀美四季如春的国际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市有颗璀璨的教育明珠--海南省农垦三亚中专学校。学校创办于1980年,至今已有22年的发展历史,她是省部级重点普通中专学校,是我省南部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中专学校,是海南省第三十四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校园占地面积240亩,建筑面积38000多平方米,绿化率达40%,是一个环境幽雅、布局合理的花园式学校。近几年,学校坚持"面向市场,自主办学,注重技能,以质取胜"的宗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拓宽办学渠道,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2000年经教育厅批准,与西南林学院合作,成立西南林学院海南函授站,举办函授专科本科教育。2001年与海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举办五年一贯制高职大专教育。2001年海南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创办普通高级中学--海南农垦三亚高级中学,现有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36个班,先后从省内外引进了一批富有教育教学经验又有敬业精神的教师,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20人,中级教师50人。 学校基础设施完善,有全省一流的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一个教学设备先进,各专业、各学科实验室、实习场地配套齐全,是学知识、学技能的理想场所。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日益现代化、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新形势,学校将贯彻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继续朝着宽渠道、扩规模、上层次、求效益的方向发展,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地址:海南省农垦三亚高级中学邮编:572022联系电话:(0)13876365223 (0898)88389929

网址:www.nksygz.com

海口市第四中学

五十年如歌岁月筚路蓝缕,跨世纪豪迈征程桃李芬芳。迄今已有五十年辉煌历史的海口四中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完全中学,2001年被评为海口市一级学校。她坐拥风景秀丽的美舍河带状公园,毗邻繁华的白龙南路。2007年高中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现有106个教学班,6565名学生,其中高中部51个教学班,学生3100多人,初中部60个教学班,学生3000多人。学校在职在编教职员工432人,现有中学高级教师78人,中学一级教师104人,是海口市目前规模较大的市直属中学之一。五十年来,美丽的四中校园始终是书声琅琅,弦歌不辍。一代代四中人历经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洗礼,始终执着追求,不懈奋斗,永葆四中的青春与活力。四中也在改革发展中不断积淀出深厚的校园文化,创造一个又一个傲人的辉煌成绩,谱写海口教育史上一曲绚丽的华章。教学设施先进,育人环境优美。学校基础设施经过一代代四中人的建设,形成了现在的花园式学校。学校校园椰树成行,绿草如茵,风景秀丽,环境雅致,书香四溢。学校教育教学基础设备完善,每个教学班都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化学、生物、物理等学科多功能实验室设施齐全,舞蹈室、音乐厅、演播室和运动馆等专业训练场馆一应俱全。这些完善而先进的教学设施,合理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学校有了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场所,有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的氛围,激发开拓进取精神,有利于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创新理念谋发展,锐意改革思进取。学校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理念,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学校领导班子,高瞻远瞩,锐意改革,敢于开拓,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全体教职员工乐于奉献,勤于学习,敢于竞争,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用过硬的教学能力和坚实的责任心去培养和关心每一个四中学子。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海口四中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教育教学模式,凸显出独特的办学魅力。学校近两年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学校”“海口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海口市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学校”“海口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单位”等数十个奖项。这是四中的骄傲,也是对四中办学水平的肯定。创德育特色,促德育实效。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有思想境界”“有文化内涵”“有创新精神”为德育重点,强化了“文明礼仪习惯”“自觉学习习惯”“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参观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劳动实践基地锻炼等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接受劳动与锻炼,扩大见识,增长才干。学校非常注重德育队伍建设和师德建设,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开展扎实有效的师德师风教育,不断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加强自己的师德修养,提升政治思想水平,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做一个合格的、称职的学生德育导师。使每个四中的学子在进入四中的那一刻起就在老师的关爱、理解、激励之中,从而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以建设名师队伍为突破口,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我们通过常年开展师德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发扬优良教育传统等系列活动,培养教师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挥骨干教师、党员和各类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通过教学开放周,同课异构,师徒结对,读书月活动等各项激励性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建功立业,使教师们从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体验人生的幸福,从本职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学校依据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制定了学校自己的课堂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使课堂教学由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规范到严谨、科学、艺术的轨道上来。学校鼓励老师“大胆走出去,敢于引进来”,组织老师参加各种学习研讨活动,激励老师承担省市重点教研任务。学校共有市级骨干教师9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校长汪娟被省教育厅评为2008年“海南十佳校长”。数学组谢少滨老师荣获因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应用成果展示活动优秀教学应用一等奖。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女士和英特尔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欧德宁先生亲自为他颁奖。以教研促教学,以特色求发展。学校开设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实践及研究性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实施课程计划,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充分发挥图书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等专用教室的作用,使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效益最大化,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了保证实效,近年来,学校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重要教学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把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工作的立足点;把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为工作的着眼点;把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对于备课,个人钻研与与集体研究相结合。每一篇教案不仅闪烁着集体智慧的火花,更展示教师个性风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三年来,我校高考入围率均在90%以上,二本以上升学率保持在40%左右。2007年,地理学科高考平均分位列全省第一。在省市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屡获佳绩,多次被评为优秀组织奖,特别是陈奕刚老师指导的学生柯松君在2008年代表海南省前往新疆参加2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鲲鹏展翅九万里,水击三千任遨游。回顾四中的过去,我们满怀豪情;展望四中的未来,我们信心倍增。我们必将恪守着“爱国、文明、求实、创新”的校训,努力将海口四中办成“教师成长的沃土,学生成长的摇篮,课程改革的窗口,基础教育的典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我们也坚信,海口四中这所历史老校将在以汪娟校长为核心的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四中人的奋力拼搏下,焕发出新的耀眼光彩,以新的思维、新的姿态去实现新的发展、新的突破、新的辉煌!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白龙南路18号邮编:570203电话:0898-65338569

网址:www.hnhksz.com

三亚市第四中学

三亚市第四中学前身是成立于1962年的三亚市港务局子弟学校,2008年更名为三亚市第四中学,坐落在美丽的三亚河畔,三亚湾边,位于三亚市繁华的解放路,即将搬迁至解放四路。学校秉承“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凝炼“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学”的办学理念,是一所管理科学、学风严谨、教师团结的“三亚市教育教学优质学校”、三亚市“先进学校”、“创卫先进单位”、“三亚市安全文明学校”。学校现有高中教学班52个,在校学生近2800人,教职工185人,拥有省级知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6人,多人次获得国家、省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劳动模范以及“三八”红旗手和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教师业务能力强,整体素质高,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近年来成为三亚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成绩斐然,1991年王国娟同学摘得三亚市高考文科状元桂冠,1992年张成丰同学摘得三亚市高考理科状元桂冠,1998年陈旭琼同学摘得三亚市高考理科状元桂冠,2000年周杰同学摘得三亚市高考语文成绩第一名,2004年高中会考合格率名列三亚市第一名,2006年高考本科入围人数排名三亚市第二,2008年学校正式归地方管理,2009年陈邦国同学摘得三亚市高考理科状元桂冠,蔡韵佳同学理科第三名,2010年高考和中考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更上一层楼,名列全市第二,初中政治和物理平均分全市第一。2011年5月,我校将与北京师范大学培训中心签署三年的校际交流合作协议,并挂牌成为海南省第一所“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在以后三年时间内,北京师范大学将充分利用本校教育资源、邀集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名师在特色名校打造、学校评估规划、入校教育教学指导、骨干教师专业成长、心理教育服务及高考解读、命题方向、信息沟通等领域,与我校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即将开启三亚市第四中学的又一个新时代。地址:三亚第四中学邮编:572000邮箱: gwjzx133@126.com

网址:www.sydszx.com

宜州市高级中学

龙江河畔,笔架山下,这里坐落着一所俊彦云集,人才辈出的自治区一级学校──宜州市高级中学。她虽然没有巍巍学堂的百年积淀,却有着代代耕耘的艰辛与辉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宜州市高级中学创办于1981年9月。创办当初,仅有两个班级90多名学生;校舍设备简陋,仅有一栋70年代留下来的教学楼及几间瓦房;10多位教职工从各个学校云集到这里,既教书育人又肩负校园建设重任。建校三十年来,一代代宜高教育工作者薪火相传,一路风雨兼程,负重而上。他们以校为家,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如今的宜高,已拥有36个教学班2500多名学生,占地面积由原来的50多亩扩大到现在的126亩,教职工由原来的1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52人。校园建设日新月异。办学当初的宜州市高级中学,教室、宿舍破烂不堪,办学条件异常艰苦。但任何困难都难不住坚强的宜高人──老师放下粉笔又拿起砖头,学生放下书本,又当起挑泥工……一砖一瓦,一锹一土,师生共同努力,垒建成了今天的宜高:建成可供46个教学班上课的教学大楼3栋,每个班均安装有现代化电化教学设备,教学设备一流;高标准实验大楼1栋,实验室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理化生仪器达省Ⅰ类标准,电教、体育、音乐、美术器材均按省Ⅰ类标准配备;图书馆藏书51026万册,电子图书近30万册;拥有国家级Ⅱ类塑胶田径运动场一个、标准篮球场10个;建有可供800人同时就餐的高标准学生食堂一座,学生宿舍全部公寓化,住宿环境优雅。校园绿树成荫,布局合理,各功能区互不干扰,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师资力量雄厚。在130多名专任教师中,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8人,一级教师5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毕业教师2人,省市名优教师5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8人。勤耕不辍,辉煌不断。30年来,学校先后为社会输送了3万余名合格人才。先后有龚兵、韦恩斌、罗广义等考取清华大学,周怡文、韦菊等考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全国知名大学均有我校学生在那里深造学习;高考上线人数一年比一年有新的突破,近几年来,升学率均保持在95%以上。1998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文明单位”、“自治区文明小区”、“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学校”、“自治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自治区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学校”、“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和“河池市和谐校园示范性学校”、“地区常规管理优秀学校”。《河池日报》、宜州有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取得的成果进行多次报道,赢得社会的普遍赞誉。回首过去,宜高人深感欣慰与自豪;放眼未来,宜高人更觉任重而道远。今天的宜高人,将更加奋发前行,锐意进取,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设备,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桑梓父老,宜高的学子定会声闻九州,名播四海。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红。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宜高正焕发出她那历久而弥新的勃勃生机。地址:宜州市龙江路169号办公室电话:0778-3142385教务处:0778-3145452邮箱:tangxin1112@126.com

网址:www.yzsg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