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一中是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一级学校、梅州市重点中学。学校创办于1906年,历经世纪风云,造就万千英才。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王佛松,原中国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院士汪懋华,著名教育家、科学家、原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山大学副校长罗雄才,著名教育家、原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潘炯华,原暨南大学校长王越,原广州军区副政委邓逸凡将军,原湖北军区副司令员柳河生将军,原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林若,现任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等,就是杰出的代表。百年的传统和精神,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兴宁一中“勤奋、求实、团结、进取”的校风,“敬业、严谨、善教、创新”的教风和“多思、敏学、勤勉、自励”的学风,也发扬了爱国进步、勤奋质朴、务实进取的精神。百年的一中校史,无不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不仅学校办学成绩斐然,而且一中人在各个时期,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校现有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教学班90个,学生5398人;教职工386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145人,一级教师101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高,历年高考成绩名列梅州市前茅,本科入围率超过70%,省线入围率超过97%。今年高考又喜获特大丰收,其中廖新龙694分,喜获梅州市理科状元,按政策加分后居全省第三名,被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录取;陈莲婷672分,喜获梅州市文科状元,居全省第七名,并勇夺语文科、文科数学梅州市第一名,成为“三料”状元,被北京大学英语专业录取。总分600分以上275人,比去年增加159人,其中廖新龙694分、陈凯豪668分,分别获梅州市理科总分第一、第六名;陈莲婷672分、罗丹652分,分别获梅州市文科总分第一、第七名。单科成绩突出,理科基础,钟宏辉、钟文东、罗远波、巫小送、陈清天、陈桓锋、陈钊、王健、王志导等九位同学喜获满分,并列广东省第一名;语文科,陈莲婷获梅州市第一名;英语科,黄颖获梅州市第一名;文科数学,陈莲婷、罗丹、刘秋婷分别获梅州市第一、二、三名。今年共有2291名考生参加高考,其中重点本科(第一批)人数449人,比去年增加57人;普通本科(第二批)以上人数1643人,比去年增加275人;第三批以上人数2203人,比去年增加297人。高分尖子人数(次)、比率以及各批入围人数、入围率稳居梅州市各县区重点中学第一名,实现了多年来为之奋斗的重点线人数突破400人、本科线以上人数突破1500人的梦想,取得了数量大幅增加、质量显著提高的辉煌成绩。近年来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有14人。由于办学成绩显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广东省模范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全国、省、市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学校的发展。省长黄华华于2006年6月13日回母校视察时充分肯定办学成绩,提出要办一流名校,育一流人才,并祝母校早日成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常务副省长钟阳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等领导先后到学校指导。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市长李嘉,兴宁市委书记江理达、市长陈略宇、副市长肖卫华,兴宁市教育局局长罗健辉等领导经常到一中检查指导工作,充分体现了上级领导对我校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为把我校办成全国一流、国内知名、高品质有特色的现代化名牌学校。我们决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勤奋求实,团结进取,加大投入,为创建教育强镇和实现我校的宏伟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校长信箱:xnyzlsm@126.com百年校庆E-mail:xnyzbnxq@126.com
五华县皇华中学是一九四二年春由中央后东特委梁威林(原广东省副省长)、饶潢湘(原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钟俊贤(粤赣湘边纵队二支司令员)、张日和、黄君亮等革命前辈在抗日烽火中创办的一所革命学校,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她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培育和造就了大批党、政、军优秀骨干。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关怀下,经过数代皇中人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54个教学班3200多名学生的完全中学,现有教职工190人,其中具有中、高技术职务的教师70人,高中教师全部本科以上学历,省市县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教改积极分子27人。近几年来,皇华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高考、中考成绩显著,各级各类竞赛屡屡获奖,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许多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2004年高考,化学单科居梅州市第二名的钟恩州;2005年高考,历史单科居全县第一的钟丽青;2006年高考,摘取“梅州市地理单科状元”桂冠的钟勇,生物单科梅州市第三名、被中山大学录取的的钟胜洲;2007年被东山中学破格录取的初中物理应用竞赛全国一等奖获得者梁剑力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突出的办学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2006年该校被上级领导誉为“山区面上重点完全中学”“山区面上完中的一面旗帜”,同年12月通过华南师范大学的综合考察与评估,成为其在山区面上完中首批挂牌的“教育实践基地”。2009年高考、中考成绩,该校再创历史新高。高考,本科入围人数完成县下达任务的233%,省三A线入围人数完成县下达任务的159%,单科进入县前50名的5人,其中俞翠萍同学的理科综合150分,荣获广东省“理科基础单科状元”,丘东鹏理科基础148分,居梅州市理科基础单科第二名。中考,达东山中学入围分数线9人,水寨中学入围分数线49人,达县实验中学入围分数线以上的达136人,总分进入县前50名的4人,其中梁宇宁总分762分,居全县第一名,梅州市第26名;何彬总分759.6分,全县第三名,梅州市第39名。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这所“红土地”上的革命学校,探寻了他们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一、向管理要质量皇华中学地处五华县最北端的岐岭镇,毗邻龙川,是山区面上的一所完全中学,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和招生的定位,学生入学成绩最低,学生基础相对较差。面对生源实际,皇华中学以刘焕东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层注重加强管理,向管理要质量,提出了“因材施教、分类管理、分类研究、分类推进”的教学思路,对高一新生逐一摸底研究,对学生从高一开始进行全程分类跟踪,到了高三,对其高一、高二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潜力等再度分析,结合高三暑期补课针对性测试情况综合考量,定好各班本科、三A、三B人选,以班主任为备考小组组长,行政领导驻班蹲科实行督管,组织教师搞好高考备考工作。在高三的备考管理中,突出落实好“三个抓”,一是抓早,做到尽早上课,早进行思想武装,早进入高考前状态,早进行综合测试。二是抓紧,主要是给师生分析形势,树立危机紧迫意识,对重点生做到跟紧不放松。三是抓实,具体到各班高考管理目标的落实;全级备考思路、备考措施的落实;高考奖励方案的落实;重点生跟踪方案的落实以及补薄工作的落实等。在管理的过程中,领导班子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刘焕东校长亲自督阵教学指挥中心。分管领导,责任明确,能够从早到晚带领分管班级的班主任出操,下班,下宿舍,管理学生,检查督促多项工作,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思想教育。领导的作风给教师的心理一种良好的导向,使他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带领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三、营造良好氛围,凝聚教师队伍学校注重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德才兼备教师。1、因岗用人。做到知人善任,根据教师的思想修养、学识水平、工作能力、兴趣特长,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千方百计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用人不疑,在教学上积极支持,大胆放手,让教师根据个人的风格去创新备考和教学思路。做到一视同仁,无论是本地教师还是外省籍教师一律同等对待,来自湖南的何建军老师多年担任高三语文,他教改成绩突出,学校就推选他为县“教改积极分子”,他有写作特长,就让他办校报,担任主编。从1994年开始先后有12名外省籍教师来到该校,人性化的管理让他们“他乡当故乡”,在这里默默奉献。2、快乐从教。该校地处山区,条件不好,工作辛苦,待遇不高,生活单调,但这里的老师都能快乐地工作。如何让教师自身用“全部心血”去寻找“教书的快乐”呢,作为管理者,除了知人善任,发挥其兴趣特长外,还要为教师营造一个工作舒心的良好环境。学校行政班子经常抽出时间深入教师,与教师交流交往,沟通协调,了解教师的追求与爱好,在感情上投入,生活上关心,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家庭中碰到的困难,缓解教师在教学、身心等方面的压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这里的老师一个个在默默耕耘、快乐奉献。高三班主任黄胜、何小德下班下宿舍,检查督促,自始至终,管理细致;女教师邹兰英总能千方百计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萌发学生进步的火花;新上高三的地理教师徐飞燕,虚心好学,主动到外校听课,博采众长、精心备课;体育教师温锐明风雨无阻,与学生坚守在训练场上;青年教师巫文标与学生打成一片,时刻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注与鞭策;还有其他教师,总能看到他们在教学的岗位上激情的姿态和专注的神情。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心寻找“教书的快乐”,这是该校教育教学质量取得好成绩的根本所在。3、榜样带动。为促进群体师德的提高,营造良好的团体气氛,学校不失时机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师德教育,规范行为,挖掘一些活生生的师表形象,树立典型,使教师学有榜样。三、营造浑厚氛围,形成良好学风学校积极营造浑厚的学习氛围,每年高一级新生入学训练时,都组织学生学习校史中黄君亮烈士等人的光荣事迹和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邀请当年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返校进行现身说法,谈学习方法,谈在校经历,调动广大学生自身的能量和潜能,树立信心和决心,认识到在皇中读书照样有前途,从而安心在皇中发奋读书。在班级中营造比学赶帮的气氛。如:每次考试前帮学生定目标,定挑战对象,激发斗志;树立品学兼优的学生榜样,带领学生分析原因,找优势,找差距;通过校讯通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其子女的学习情况,通过班主任与家长联系,使其配合学校共同促进学生进步。设立奖学金,激发学生拼搏争优,该校经费极为紧张,但每年用于奖励成绩优秀学生的奖金达到3万多元。四、落实“六子”,强化日常工作管理皇华中学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六子”管理工作。一是垫好“底子”。所谓底子就是基础,一方面抓毕业班的同时,注意垫好普通班的底子,把一些骨干教师安排在普通班担任年级组长等职把关,从高一到高三总能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打好基础,特别是综合科作为高考获取高分的突破口。二是查好“本子”,每学期对教师的备课本、作业本、辅导表、成绩册、听课本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三是表彰“尖子”,学校组织的各类考试对排名前列的考生进行红榜公布表彰,鼓励优秀高中生入党,同时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多关注学生,表扬学生,让学生在鼓励中成长。四是转化“渣子”,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要求班主任订名单,定措施,落到实处。五是用好“管子”,即是充分利用好理化生实验的“试管子”等实验仪器与设备,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六是探索教改路子,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组织教师选好课题,制订方案,写好论文。五、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该校争取上级支持,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短短四年完成了六大项目的建设:一是新建一栋6层的3000多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楼;二是新建一栋6层的2700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三是重新装修一栋四层的22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四是改造河堤,建设绿化带,从根本上消除水涝季节校园安全隐患;五是建造了高标准的汽车、摩托车停放场;六是后勤社会化,改善学生食堂基础条件。学校还特别重视环境育人,注重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皇华中学在办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图谋发展,使这所“红土地”上的革命学校焕发出新的生机。招生热线:0753-4801131传真:0753-4801131
五华中学位于长乐古城(华城)紫金山南麓,创建于1902年。其前身为师范传习所、官立初等模范小学堂,1911年改办为长乐官立中学堂,后易名长乐县立中学校、五华县立中学校、五华县立第一中学校、五华县立第一中学,1950年定名五华中学,文革期间一度更名“华城中学”,至1980年省政府批准复名为五华中学,迄今逾百年。学校经过几代人艰苦创业,规模由小到大,设施由简陋到完善,设备由落后到先进,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梅州市一级学校。学校占地面积达8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302平方米。拥有2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器械场等运动场地;拥有高标准的朱云开图书馆一座,藏书达12万余册;拥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一大批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生物园、地理园、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场室一应齐全;拥有综合电教楼一栋、实验大楼一栋;拥有公寓式的学生宿舍三栋;拥有教学大楼三栋,实现了每个年级独立教学管理,尤其是百年纪念楼,由校友古建筑学专家邓其先教授设计,巍峨素雅,极富文化气息,为学校标志性建筑。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布局基本合理,办学条件日臻完善。近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巩固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质量,认真落实我县“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创办优质高中”的部署,2001年晋级为梅州市一级学校,并转制为高级中学。办学规模得到飞跃发展。在校生逐年增加,由2005年的3441人增加到目前的4703人,由2005年的45个教学班发展到目前的84个教学班,教职员工也由2005年的252人增加到现在的329人。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精良,有高级职称教师37人,中级职称教师137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5%,学校既有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校长”称号的佼佼者,也有荣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教坛新秀”称号的教坛精英,更有一大批高素质的行家里手,市、县学科带头人。五华中学素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早在1925年,周恩来率领东征军驻扎华城时,亲自指导华中学生成立“新学生社”,领导师生开展革命斗争,播下了革命种子。在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五华中学又是粤东地区最早成立中共学生党支部的革命学校,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革命干部,被誉为“干部摇篮”,饮誉东韩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五华中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承和发扬固有光荣传统,遵循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规范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个性”的培养目标,强化德育管理和特长生的培养,启动科研促教工程,走实验创新的道路,锐意改革,逐步形成了“立德育才,学有专长”的办学特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年来,有15篇教育教学论文获省级奖励,26篇获市奖励。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06年高考3A上线466人,本科上线255人;2007年高考省3A上线596人,本科上线318人。2008年高考省3A上线735人,二本上线387人,包揽县总分前四名!2009年高考再创新高,省3A上线859人,本科365人,2人的单科成绩得满分。连续五年多项统计数据居全县第2,在梅州市面上高(完)中排名第1。被誉为“梅州市面上高(完)中的一面旗帜”。学校还荣获了“高考优胜奖”、“先进党支部”、“先进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五华县美丽校园”等称号。在百年办学历程中,五华中学传统与时尚并存,求真与创新互动,兴学与爱国相映,以光大民族教育事业,铸就众多民族精英为己任,形成了“团结、求实、创新、奉献”的校风,“爱、勤、严、实”的教风和“文明守纪、博学善思”的学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三万多各类人才。如中国影视艺术硕士生导师张凤铸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其生教授,现任梅县县长张文广同志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老领导、老校友王明达、梁威林、曾天节、郑群、王屏山、卢钟鹤以及张日和、陈景文等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关心华中的发展。市委书记刘日知、市长李嘉、副市长陈卫平等也曾先后多次亲临指导。现在全校师生正豪情满怀,秉承百年老校的光荣传统,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发挥整体优势,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办省一级学校为目标,承前启后,薪火相传,昂首前进。制作维护:广东省五华县五华中学信息技术组E-mail:gdwhzx@126.com
安流中学位于琴江、棉江、周江三河汇合处的鹅池塘小山岗上,由原三江书院逐步发展而成。三江书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6年)改为三江学校,民国六年(1917年)因学生人数增多,在原三江初级小学的基础上增办为高等小学,正式命名为“上山十约公立三江高等小学”。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秋,停止高小招生,改名为三江中学,招收四年制的预科生,后接国民政府广东省教育厅令,改中学为“三·三制”,仍招收初中一年级学生,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成为五华县初具规模的中学。到民国十八九年间(1929——1930年)接受县政府的命令,把三江中学改为“县立第三中学”,分春秋两季招生。到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增设高中部,开始招收高一新生,三年后过渡成高中三年制完全中学。直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接管县立第三中学,正式改名为“安流中学”至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安流中学作为五华南片三十多万人民的最高学府,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办学,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各类建设者作出历史的贡献!安流中学作为五华县三间大型中学之一,承受着为三江人民兴学育人的光荣使命,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较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和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将继续为祖国的兴旺发达振兴教育,输送更多合格的各类人才!安流中学地址: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邮编:514437电话:0753-4521967邮箱:gdwhalzx@21cn.com 扬帆文学社邮箱:yangfanwenxue@21.com yangfansihai@163.com
高陂中学,地处粤东韩江中游东岸,瓷都高陂镇南郊,创办于1901年,是县内最早兴办的一所学校。从1901年起至1911年是学校的初创时期,经历了私塾、公立“仰文学堂”和高陂镇立第一小学三个阶段;从1912年至1949年学校经历了增办初中、简易师范再转初级中学、办成完全中学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人本管理原则,以德育为首,重视教育教学质量,以“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全面培养、发展特长”为办学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才。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现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4个教学班、87位教职工(其中高级职称教师7人、中级职称教师29人)、学生1340余人的梅州市一级学校。在这一百多年来办学历程中,学校培养了学子万千,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来,学校更加注重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效益,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生存,教育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003年高考取得了优异成绩:考取国家重点大学1人,大学本科8人,省专A线19人,共28人入围省大专A线以上,42人入围省大专B线,入围率达72.2%。2004年园满完成了县教育局下达的高考奋斗目标,考取大学本科5人,省专A线8人,共13人入省大专A线以上,34人入省大专B线,上线率达62.8%。地址:广东省大埔县高陂镇陂华路 邮编:514247 电话(传真):0753-5858366Email:gbzx@dbjyj.net
丰顺县球山中学位于丰顺县留隍镇新堤路48号,创办于1927年,座落在留隍驿仔山,由丰顺县第二、四、五区合办称私立球山中学。1952年私立球山中学转公办,称丰顺县球山中学,设办初级中学;1969年设高中,改称留隍中学,1979年复设高中,1984年复称球山中学;1988年初把球山中学分校下放给镇主管,称留隍中学;2000年留隍中学并入球山中学(至此本校分为东、西教学区),称丰顺县球山中学,是县属完全中学,现为“丰顺县一级学校”。 1986年,上级政府拨款兴建了六层学生宿舍大楼;1987年,旅港同胞张芳荣、邱达生先生等慷慨解囊,捐资近20万港元,先后建成“芳荣楼”、“教学楼”和“孟达楼”; 1993年,校友、企业家许应裘先生、吴宝凤女士伉俪为感念李坚真大姐的爱护和教诲,捐资近100万元,兴建“坚真楼”和新校门及水泥操场;1994年校友、旅泰侨胞游再成先生关心母校教育事业,捐款130多万元,兴建“国成楼”;1994年,多位热心华侨捐资共110万元,兴建了一座“留隍中学教学楼”;1996年,多位校友捐资20多万元兴建“联谊楼”。2004——2005年,学校布局调整的需要,建成四层教学楼1幢和四层图书馆1座;同时,学校自筹资金,建西教学区大门楼1座;2009——2010年,名誉校长许应裘先生、吴宝凤女士伉俪,慷慨捐资600万元,在西教学区兴建了一座“坚真科学馆”。 由于发展教育的需要,从“普九”到现在的“普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先后购置、建设装备了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备设施,并对用电、用水、围墙、校舍、校道等进行了多次整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 球山中学现有教职工170人,学生2674人(其中寄宿生1154人),共有48个教学班,校园占地面积43688平方米,建筑面积16717平方米(另有坚真科学馆3548平方米在建未计在内)。 近三年来,全校教职员工紧密团结在叶织南校长领导的行政班子周围,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解放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建平安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主题,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凝心聚力,齐抓共管;老师们爱岗敬业、安教乐教、尽心尽职、甘为人梯;坚持走创新发展的强校之路,外树形象,内抓质量,在教育教学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方面狠下工夫,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的提高;同学们勤奋好学、诚实守纪,奋发上进,勇于赶超。因此,整个校园风气好,学风浓,呈现出“平安和谐、团结奋进”的良好的育人氛围! 春风化雨桃李润,天道酬勤硕果丰!球山中学全体师生用辛勤的汗水和出众的才智创造了可喜可贺的成绩,谱写了学校发展新的篇章。2008—2009学年度,球山中学全面实现“办学质量一年进一小步,三年迈一大步”的宏伟目标,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刚刚过去的2009—2010学年度,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高考、中考、学科竞赛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实现了办学水平的新突破! 球山中学全体师生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超越梦想,追求卓越,向着成功的终点,勇往直前! 共同创造球山中学灿烂辉煌的明天!
田家炳中学位于五华县水寨镇大岭村,是由著名旅港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捐助兴建的一所高级中学,创办于1995年秋, 2007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现有教学班79个,学生4500多人;教职员工320多人。学校现占地面积7万m,建筑面积4.8m;绿化面积2.55万m,绿化覆盖率85%。校园布局合理,教学区、生活区相互分开,环境优雅、绿树成荫,校园文化浓厚,教学设施设备先进齐全。现有能容纳90个教学班的两幢教学大楼、一幢图书馆、一幢科学馆、一幢办公楼,有与学校规模相适应的电脑室3个,多功能多媒体教学互动平台20个,多功能演播厅1个,阶梯教室1个,校史室一个,以及校园网网管中心、监控室、软件制作室、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藏书室、舞蹈室、音乐室、美术室、生物园、地理园等种类功能室。有能安排4200人内宿的公寓式学生宿舍四幢,有能容纳4500位师生同时用餐的两个学生食堂,有标准的8×400米环形跑道附100米直跑道田径场,有独立的标准篮球场4个、排球场4个、羽毛球场8个、乒乓球台15张。文化氛围浓郁,地方特色鲜明。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又好又快和谐发展。学校荣获梅州市“绿色学校”、省关工委“朝阳读书活动先进单位”、省“书香校园”、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安全文明学校”等集体荣誉称号。学校办学成绩显著,高考成绩年年上新台阶,每年均有单科成绩获全县第一名,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有多位同学考进全国十五间名校,获得了田家炳基金会设立的奖学金(奖学条例规定:就读十五间名校的本科生每年奖励4000元)。学校教风严谨,学风勤苦,校风敦厚,已逐步成为在梅州市享有良好声誉的知名学校。学校地址: 广东省五华县水寨镇水潭路 邮政编码:514400办公室 :(0753)4451996 E-mail: aczx@21cn.com制作维护:五华县田家炳中学信息组QQ:497367724
梅县华侨中学是梅州城区普通高中、市一级学校。校址在风景秀丽的梅州市城北(五里亭)教溪河畔,与环城公路、206国道相连,交通便利。学校占地120多亩,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完善,教学设备配套,师资队伍齐整。学校于1955年由爱国侨领刘宜应、刘家祺等热心倡办。五十多年沧桑砥砺,桃李芬芳。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贯彻实施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先进学校”、“梅州市美丽校园”、“梅州市一级学校”等称号。学校以“爱我侨中,尊我老师,守我校规,立志成才”为校训,形成了“团结、进取、奋发、向上”的优良校风。学校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注重素质教育,形成了普通类、艺术类及体育类多元化发展的鲜明的办学特色。本着“和谐、生本、素质、特色”的办学理念,围绕“高素质、强管理、上档次、创名校”的办学目标,按照“德育为首,教学中心,特色是路,管理求质、发展为本”的工作思路,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成效:学校高考年年取得新成绩,近十年,我校高考升大率平均在65%以上。1986年创办的文艺班,1992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特长班”,23届毕业生升入高等艺术院校升学率平均在83%以上,为各中小学、文艺团体、广告装潢界培养了骨干人才。2011年高考,上重点线2人,上本科线以,25人,上专科线以上100人,双线超额完成县下达任务,录取85人。余玉婷同学被华南农业大学重点大学录取,为学校赢得了社会各方面的赞誉。办学特色深受省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继往开来,侨中人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强素质,树形象,续辉煌!校 长:周庆粦副校长:梁国强、李裕民、郑元庆、廖源忠校址:梅州市城北教溪口电话:0753-2380399传真:0753-2352883邮编:514089网址:http//:www.mxhqzx.comE-mail:mxhqzxxzs@163.com
鹤山市纪元中学是为纪念鹤山市结束261年县制历史,开创设市新纪元而筹办的一所完全中学。 纪元中学于1993年12月奠基,1995年9月正式开学。校园占地面积176亩,本着高起点、高规划、高质量的原则,学校先后建成有教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学生宿舍、饭堂、生物园、地理园等23座建筑物。按照国家一类标准添置了各种教学设备,建立了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科技活动室、软件制作室、心理辅导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等44个教学辅助用室,建有千兆校园网,全部教室装配电教平台。 纪元中学注重环境建设,整个校园布局合理,绿树成荫,飞花点翠,环境幽雅宜人,是鹤山市第一所“广东省绿色学校”。2004年,纪元中学通过评估验收,成为广东省一级学校,被社会各界誉为求学成才的宝地。纪元中学建校17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95年9月,学校仅有8个教学班445名学生,至今已有48个教学班,学生人数达到2812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90人,专任教师181人,本科以上学历175人,中学高级教师38人,10人获得地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 纪元中学是鹤山唯一一所寄宿学校,始终坚持以“成功教育”为理念,以“学会做人、学会读书、学会生存、学会创新”为校训,狠抓教育教学质量,近年来高考、中考成绩显著。2010年高考,有574名学生参加高考,入围人数548人,入围率达95.5%;考上本科人数206人,本科上线率为35.8%,居江门同类学校前列。艺术教育初显成效,27名美术专业考生参考,17人考上本科,其中4人考上重点本科,本科入围率达62.9%!2010年中考,学校有162人考入鹤山第一中学,达到鹤华中学录取线的学生有211人,年级平均分达到699.6分,真正实现了“低进高出”! 纪元中学坚持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办得有声有色,有文学社、合唱队、舞蹈队、美术组、摄影组等,学校 “雏鹰”文学社两度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文学社”,校办刊物《雏鹰》获得全国优秀校刊一等奖。电话:0750-8826668,8826688,8826638,8826633投诉电话:0750-8826688,8826638
松口中学坐落在梅江之滨,松口镇郊,创办于一九O六年十二月十八日,是梅县侨乡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农村完全中学。该校先后被评为省先进学校、省“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先进集体、省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广东省一级学校。办学先贤饶芙裳、谢逸桥、温靖侯等是辛亥革命志士,深得孙中山先生器重。一九一八年五月二十九日,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视察松中,发表革命演讲,传播革命种子。在各个革命时期,均有许多校友成为革命先进人物,学校素有革命摇篮之美誉。松口中学校园总面积十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四万二千平方米,各类场馆设施齐全。学校现有五十五个教学班,三千二百名学生,是梅县规模最大的学校。松口中学师资力量雄厚,全校教职工二百四十余人,其中高级教师二十多人,还有一大批教学观念新、业务能力强、勇于开拓创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松口中学以规模之大、教学质量之高闻名海内外,被誉为“侨乡教育一枝花”。学校被广东省定为第二批国家课程改革重点试验学校,吹响了进军课改的号角。松口中学从实际出发,一边争取政府的重视、支持,一边走社会捐资办学之路。二十年来,先后掀起三次捐资办学高潮,共有二百五十多位仁人志士踊跃捐资,总额逾千万元。余连庆、余国春、钟锡央、曾宪梓、张通南、梁亮胜、何中华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屏山副省长、谢强华副省长曾先后多次来校参加庆典,对松口乡贤捐资办学作出高度评价。今日松中,环境优雅。迈进校门,清风扑面;漫步校园,美楼林立;花繁草绿,春色满园;书声朗朗,生机勃勃。刚竣工的德育长廊、英语广场、综合活动馆等,更为校园增添了新亮点。随着世界加快一体化进程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松中人加快发展步伐,与时俱进,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效益,走名牌教育之路。我们相信,松口中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好!校训:团结、诚朴、勤奋、进取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求实创新 开拓进取办学特色: 办学历史悠久,校友英才辈出; 富有光荣传统,注重德育创新; 华侨乡贤众多,热心捐资兴学; 面向全体学生,形成良性循环。联系电话:0753-2762430学校地址:广东省梅县松口镇站长邮箱:skzxyzy@163.com